一、心肌酶檢測:
(一)肌酸激酶測定:肌酸激酶 (CK) 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PK)。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腦和心肌中。肌酸激酶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有較高價值。通常存在于動物的心臟、肌肉以及腦等組織的細胞漿和線粒體中,是一個與細胞內(nèi)能量運轉(zhuǎn)、肌肉收縮、ATP再生有直接關(guān)系的重要激酶1,2,它可逆地催化肌酸與ATP之間的轉(zhuǎn)磷;磻
1、正常參考值:男性 24-170U/L;女性 24-150U/L。
2、臨床意義:
(1)增 高:主要用于心肌梗死診斷,CK升高幅度較AST和LDH都大,且出現(xiàn)早,2-4小時開始升高,12-48小時達到高峰,2-4天恢復到正常。尤其對心肌缺血和心內(nèi)膜下心肌梗死的診斷比其他酶靈敏度高。故動態(tài)檢測CK變化有助于觀察病情和預后估計;還見于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發(fā)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發(fā)性心肌炎、肌肉損傷或手術(shù)后、腦血管疾病、酒精中毒、甲狀腺功能減退、肺梗塞等。
(2)減 低: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需要檢測的人群:心肌缺血患者、心肌梗死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測定:有四種同功酶形式:肌肉型、腦型、雜化型和線粒體型。肌肉型(MM)、腦型(BB)、雜化型(MB)和線粒體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種肌肉細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腦細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線粒體中。
1、正常參考值:CK-MB<0.05(CK-MB<5%);(CK-MM94%~96%) CK-BB無或痕量 (CK-BB無或痕量)。
2、臨床意義:升高:急性心肌梗死(CK-MB>0.03,可達0.12~0.38)、甲狀腺功能減低癥、腦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慢性醇中毒、手術(shù)后恢復期肌肉痙攣、心臟復蘇后、休克、破傷風、骨骼肌損傷等同工酶分析只發(fā)現(xiàn)有CK-MM型,無CK-MB型、也檢不出CK-BB型。藥物注射(氯丙嗪、苯巴比妥、青霉素、利血平、苯妥英鈉、腎上腺素、多粘菌素B)肌肉損傷可檢出CK-MM型。
(三)肌酸激酶異型測定: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組織中,可分為MB1、MB2兩種異型,MB2是CK-MB在心肌細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當心肌組織損傷時釋放MB2,,導致短時間內(nèi)血清CK-MB2水平增高。
1、正常參考值:CK-MB1<0.71U/L,CK-MB2<1.0U/L,MB2/ MB1<1.4。
2、臨床意義:CK-MB1、CK-MB2對診斷AMI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明顯高于CK-MB。以CK-MB1<0.71U/L,CK-MB2<1.0U/L,MB2/ MB1>1.5為臨界值,則CK-MB異型于發(fā)病后2-4h診斷AMI靈敏度為59%,4-6h為92%,而CK-MB僅為48%。另外,CK-MB異型對診斷溶栓治療后是否有冠狀動脈再通也有一定價值,MB2/MB1>3.8提示冠狀動脈再通。
(四)乳酸脫氫酶LD測定:乳酸脫氫酶是一種糖酵解酶。乳酸脫氫酶存在于機體所有組織細胞的胞質(zhì)內(nèi),其中以腎臟含量較高。乳酸脫氫酶是能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酶。同工酶有六種種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及LDH-C4,可用電泳方法將其分離。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顯的組織特異性,所以可以根據(jù)其組織特異性來協(xié)助診斷疾病。正常人血清中LDH2>LDH1。如有心肌酶釋放入血則LDH1>LDH2,利用此指標可以觀察診斷心肌疾病。
1、正常參考值:血清 104~245U/L(95~200U/L);尿 560~2050U/L;
2、臨床意義:
(1)急性心肌梗塞發(fā)作后,AMI時LD活性較CK、CK-MB增高晚(8-18h開始增高)24-72h達峰值,持續(xù)6-10天,病程中LD持續(xù)增高或再次增高,提示梗死面積擴大或再次出現(xiàn)梗死。
(2)肝炎、肝細胞損傷及骨骼肌損傷時LD都會顯著升高。
(3)惡性腫瘤、活動性風濕性心臟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貧血、腎壞死等病LD也可明顯升高!
(五)血清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測定:人組織中的乳酸脫氫酶(LDH)用電泳法可以分離出5種同工酶區(qū)帶,根據(jù)其電泳遷移率的快慢,依次命名為LDH1,LDH2,LDH3,LDH4,LDH5。不同組織的乳酸脫氫酶同工酶分布不同,存在明顯的組織特異性,人心肌、腎和紅細胞中以LDH1和LDH2最多,骨骼肌和肝中以LDH4和LDH5最多,而肺、脾、胰、甲狀腺、腎上腺和淋巴結(jié)等組織中以LDH3最多。后來從睪丸和精子中發(fā)現(xiàn)了LDHx,其電泳遷移率介于LDH4和LDH5之間。LDH是由H(心肌型)和M(骨骼肌型)兩類亞基組成,分別形成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
1、正常參考值瓊脂糖電泳法:
LDH1(28.4±5.3)%;
LDH2(41.0±5.0)%;
LDH3(19.0±4.0)%;
LDH4(6.6±3.5)%;
LDH5(4.6±3.0)%。
總之,健康成人血清LDH同工酶有如下的規(guī)律:LDH2>LDH1>LDH3>LDH4>LDH5!
2、臨床意義:
1)心肌細胞LD活性遠高于血清數(shù)百倍,尤以LDH1和LDH2含量最高。急性心肌梗塞時,血清LDH1和LDH2顯著升高,約95%的病例的血清LDH1和LDH2比值大于1,且LDH1升高早于LDH總活性升高。病毒性和風濕性心肌炎及克山病心肌損害等,病人的血清LDH同工酶的改變與心肌梗塞相似。LDH1/ LDH2比值>1還見于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鐮形細胞性貧血、腎臟損傷、腎皮質(zhì)梗塞、心肌損傷性疾病、瓣膜病等。
2)腦干含LDH1較高。頗腦損傷僅累及大腦半球時,只有血清同工酶譜的絕對值增高,而不影響同工酶的相互比值,如果累及腦干時,病人血清LDH1的含量也增高。
3)急性心肌梗塞發(fā)病后12~24小時,血清LDH1業(yè)已升高。若同時測定LD總活性,可發(fā)現(xiàn)LDH1/總LDH的比值對急性心肌梗塞診斷的陽性率與可靠性優(yōu)于單純測定LDH1或CK-MB。
胚胎細胞瘤病人的血清LDH1活性升高。
4)肝細胞損傷或壞死后,向血流釋入大量的LDH4和LDH5,致使血中LDH5/ LDH4比值升高,故LDH5 LDH4>1可做為肝細胞損傷的指標。急性肝炎以LDH5明顯升高,LDH4不增,LDH5 LDH4>1為特征;若血清LDH5持續(xù)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則可認為是慢性肝炎;肝昏迷病人的血清LDH5、LDH4活性極高時,常示預后不良;原發(fā)性肝癌以血清LDH4>LDH5較為常見。
5)腎皮質(zhì)以LDH1和LDH2含量較高,腎髓質(zhì)以LDH4和LDH5活性較強;技毙阅I小管壞死、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以及腎移植排異時,血清LDH5均可增高。
6)肺含LDH3較多,肺部疾患時血清LDH3?缮摺7喂H麜rLDH3和LDH4相等,LDH1明顯下降;肺膿腫病人的血清LDH3、LDH4常與LDH5同時升高。
7)血清LD總活性升高而同工酶譜正常(LDH1 LDH2<1)的病例,臨床出現(xiàn)率依次為;心肺疾病、惡性腫瘤、骨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炎癥、肝硬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甲狀腺機能低下、尿毒癥、組織壞死、病毒血癥、腸梗阻等。
8)肌營養(yǎng)不良病人肌肉中LDH1、LDH2明顯增高,LDH5顯著下降;而血清則相反,LDH1、LDH2明顯減少LDH4、LDH5顯著,表明血清LDH同工酶主要來自肌肉組織。煤礦、鎢礦矽肺病人的血清LDH1、LDH2下降,LDH4、LDH5升高。
9)惡性病變時LDH3常增高。
二、心肌蛋白檢測:
(一)心肌肌鈣蛋白cTn檢測:cTn是由三種不同基因的亞基組成:心肌肌鈣蛋白T(cTnT)、心肌肌鈣蛋白I(cTnI)和肌鈣蛋白C(TnC)。目前,用于ACS實驗室診斷的是cTnT和cTnI。cTn對急性胸痛病人(無論有無骨骼肌損傷)的診斷均優(yōu)于CK-MB。研究表明:在對AMI的診斷方面cTnI和cTnT無顯著差異,都能鑒別出CK-MB所不能檢測出的心肌損傷。相對cTnT而言,cTnI顯示出較低的初始靈敏性和較高的特異性。就上升的相對值來說,cTnT比cTnI高;在不穩(wěn)定心絞痛病人中cTnT上升的頻度比cTnI高。在AMI后30天死亡率的預報方面,cTnT優(yōu)于cTnI。
1、正常參考值:cTnI①0.02~0.13μg/L.②>0.2μg/L為臨界值。③>0.5μg/L可以診斷AMI.
2、臨床意義:對于AMI,這些酶的測定存在著診斷特異性較差,早期診斷靈敏度不高的缺點。而CTnT是近年來作為反映心肌損傷的高特異性、高敏感性的指標,在AMI時,CTnT出現(xiàn)早(2-6h),據(jù)有較寬的診斷窗(5-14d),發(fā)病4hr檢出率為85%,12h為100%,在診斷窗中,增高的幅度大,也可用于微小心肌損傷的診斷,這是以前酶學指標所難以做到的,CTnT還有判斷預后的價值,若心功能檢查正常,CTnT增高,視為高危險性。故發(fā)病>6h,建議同時檢測CTnT 和CK-MB來提高診斷率,若患者就診較晚>24h,則可同時測定CTnT、LDH和α-HBDH進行回顧性診斷。
(二)肌紅蛋白Mb測定:是一種氧結(jié)合血紅素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組織約占肌肉總量的0.1%一0.2%。潛水哺乳類如鯨、海豹和海豚的肌肉中肌紅蛋自含量十分豐富,以致使它們的肌肉呈棕紅色,由于肌紅蛋白貯存氧使這些動物能長時間地潛在水下。在急性心肌損傷時, Mb最先被釋放入血液中,在癥狀出現(xiàn)約2-3小時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9-12小時達到峰值,24-36小時后恢復正常。對于懷疑ACS的病人建議連續(xù)采樣測定,因為癥狀出現(xiàn)和蛋白標志物釋放到血液之間有一段延遲。Mb陰性有助于排除心梗。
1、正常參考值:定性:陰性;定量:ELISA法50~85ug/L,RIA法6~85ug/L,>75ug/L為臨界值。
2、臨床意義:測定血清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AMI) 診斷的早期最靈敏的指標。但特異性差 ,骨骼肌損傷、創(chuàng)傷、腎功能衰竭等疾病 ,都可導致其升高。Mb陽性雖不能確診 AMI ,但可用于早期排除 AMI 診斷的重要指標 ,如 Mb陰性 ,則基本排除心肌梗死,還可用于再梗死的診斷,結(jié)合臨床 ,如 Mb重新升高,應考慮為再梗死或者梗死延展。
Mb增高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損傷、肌營養(yǎng)不良、肌萎縮、多發(fā)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長期休克等。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但1~2d內(nèi)即恢復正常。
(1)血中升高:甲狀腺功能減低癥、高醛固酮血癥、腎功能不全、惡性高熱以及劇烈運動后等。
(2)尿中升高:卟啉病、血紅蛋白尿癥、血尿等。
(3)血、尿中Mb均升高:見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心源性休克、心肌病、肌疾病(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多發(fā)性肌炎、重癥肌無力)等。
(三)脂肪酸結(jié)合蛋白FABP測定:心型脂肪酸結(jié)合蛋白(hFABP)是心臟中富含的一種新型小胞質(zhì)蛋白。它具有高度心臟特異性(也就是主要在心臟組織中表達),但在心臟以外的組織中也有低濃度表達。心肌缺血性損傷出現(xiàn)后,hFABP可以早在胸痛發(fā)作后1-3小時在血液中被發(fā)現(xiàn),6-8小時達到峰值而且血漿水平在24-30小時內(nèi)恢復正常。心臟脂肪酸結(jié)合胞質(zhì)蛋白由132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為15 kDa。心型脂肪酸結(jié)合蛋白(hFABP)基因位于染色體I上。它是心臟最豐富的蛋白質(zhì)之一。hFABP結(jié)合兩個脂肪酸分子并參與脂肪;o酶A的運輸,活躍于氧化過程,從而在線粒體中產(chǎn)生能量。
1、正常參考值:<5ug/L。
2、臨床意義:
(1)診斷AMI:AMI發(fā)病后30min-3h,血漿FABP開始升高,12h-24h內(nèi)恢復正常,故FABP為AMI早期診斷指標之一。其靈敏度為78%,明顯高于Mb和CK-MB。因此,F(xiàn)ABP對早期診斷AMI較Mb、CK-MB更有價值。
(2)其 他:骨骼肌損傷、腎衰竭病人血漿FABP也可增高。
(3)監(jiān)測溶栓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