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斷學 
 | 
 | 
| 細 胞 | 細 胞 | 百分率(%) | 絕對值(×109/L) | 
|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st) | 0.01~0.05 | 1~5 | 0.04~0.50 | 
|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sg) | 0.50~0.70 | 50~70 | 2.00~7.00 | 
| 嗜酸性粒細胞(E) | 0.005~0.050 | 0.5~5 | 0.05~0.50 | 
| 嗜堿性粒細胞(B) | 0~0.01 | 0~1 | 0~0.01 | 
| 淋巴細胞(L) | 0.20~0.40 | 0.20~0.40 | 0.80~4.00 | 
| 單核細胞(M) | 0.03~0.08 | 3~8 | 0.12~0.80 | 
白細胞總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增多及減少的參考標準
| 疾 病 | 參考標準 | 
| 白細胞增多 | 外周血白細胞>10×109/L | 
| 白細胞減少 | 外周血白細胞<4.0×109/L | 
| 中性粒細胞增多癥 |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7.0×109/L | 
| 粒細胞減少癥 |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成人<2.0×109/L;兒童<1.5×109/L | 
| 粒細胞缺乏癥 | 外周血白細胞<2.0×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或消失 | 
1、中性粒細胞:
(1)中性粒細胞生理性變化: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生理性增多一般多為暫時性,去除影響因素后則可恢復正常。這種變化與內(nèi)分泌因素有關(guān),主要是由于邊緣池的白細胞進入循環(huán)池增多所致。增多的粒細胞大多為成熟的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也增加,通常不伴有白細胞質(zhì)量的改變。白細胞的生理性波動很大,白細胞計數(shù)結(jié)果在30%以內(nèi)波動多無意義,只有通過定時和連續(xù)觀察才有診斷價值。
(2)中性粒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歸納為兩大類:反應性增多和異常增生性增多。
1)反應性增多:是機體對各種病理因素刺激產(chǎn)生應激反應,動員骨髓貯存池的粒細胞釋放及(或)邊緣池的粒細胞進入循環(huán)池所致。因此,增多的粒細胞大多為成熟的分葉核粒細胞或較為成熟的桿狀核粒細胞。反應性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急性感染及炎癥是中性粒細胞增多最常見的原因,增多的程度與病原體的種類、感染的部位、范圍和嚴重程度以及機體的反應性有關(guān)。絕大多數(shù)細菌感染的白細胞為(10~30)×109/L,白細胞超過30×109/L提示深部感染或腹膜炎,超過50×109/L時提示感染嚴重。
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反應性增高病因
	
感染程度與白細胞變化關(guān)系
| 嚴重程度 | 白細胞 | 中性粒細胞 | 原 因 | 
| 局部輕微感染 | 可正常 | 略增高 | |
| 中等程度感染 | 增高 | 增高,伴輕度核左移及毒性改變 | 機體反應性良好,骨髓細胞釋放入血 | 
| 嚴重感染 | 顯著增高 | 增高,伴明顯核左移及毒性改變 | 機體反應性良好,骨髓細胞釋放入血 | 
| 極重感染 | 減低 | 減低,明顯核左移及毒性改變 | 機體反應性差,WBC大量聚集于內(nèi)臟血管及炎癥局部,預后差 | 
某些嚴重急性感染者可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需與白血病相鑒別。類白血病反應是機體對某些刺激因素所產(chǎn)生的類似白血病表現(xiàn)的血象反應。當刺激因素去除后,類白血病反應也逐漸消失。類白血病反應根據(jù)外周白細胞總數(shù)的多少可分為白細胞增多性(多見)和白細胞不增多性2種。根據(jù)增多的細胞類型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型、嗜酸性粒細胞型等。
2)異常增生性增多:系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為造血組織中粒細胞大量異常增生并釋放到外周血所致,增多的粒細胞主要是病理性粒細胞或未成熟粒細胞,常伴其他系細胞改變,如紅細胞或血小板增多或減少。異常增生性增多主要見于:
a、白 血 。合翟煅到y(tǒng)惡性腫瘤,因造血組織中病理性白細胞大量異常增生并釋放到外周血所致。常見于急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粒、慢粒)。
b、骨髓增殖性疾。∕PD):為一組多能干細胞病變引起的疾病。
急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白細胞鑒別
| 鑒 別 點 | 急 性 | 慢 性 | 
| 骨髓細胞 | 以原始及(或)幼稚白血病細胞增多為主,非紅系有核細胞(NEC)常>30% | 以較成熟病理性白細胞增高為主。在慢粒,WBC常>100×109/L(早期無癥狀患者可<50×109/L) | 
| 外周血細胞 | WBC增高者不到50%,一般為(10~50)×109/L,超過100×109/L者較少 | 粒細胞占90%以上,以中幼及晚幼粒細胞為主,原粒細胞<10%,伴嗜酸性、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 
骨髓增殖性疾病特點
| 疾 病 | 特 點 | 
|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 WBC可達20×109/L,伴輕度核左移,出現(xiàn)特征性紅細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多 | 
| 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 WBC(10~30)×109/L,血小板異常增多,常>1 000×109/L,伴形態(tài)異常 | 
| 骨髓纖維化 | WBC可達50×109/L,伴“幼紅-幼粒”增多 | 
(3)中性粒細胞減少: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制主要有:①中性粒細胞增殖和成熟障礙。②中性粒細胞在血液或組織中消耗或破壞過多。③中性粒細胞分布異常。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很多,其臨床表現(xiàn)亦隨著病因及粒細胞減少的嚴重程度而不同。當粒細胞計數(shù)小于1.0×109/L時,極易發(fā)生感染;當粒細胞計數(shù)小于0.5×109/L(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時,嚴重感染和疾病復發(fā)的危險性增加;颊叱霈F(xiàn)發(fā)熱、咽痛、口腔潰瘍等感染癥狀,甚至引起敗血癥。臨床上應根據(jù)病史鑒別是粒細胞缺乏引起的感染,還是嚴重感染所致的粒細胞缺乏。在理化因素損傷中,藥物誘導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最常見,年發(fā)病率約為(3~4)/106,兒童及年輕患者約占10%,老年患者約占50%。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及機制
| 類別 | 原因 | 機制 | 
| 感染 | 病毒、革蘭陰性桿菌(傷寒)、某些原蟲感染等,病毒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 | 病毒、細菌內(nèi)毒素和異體蛋白使大量粒細胞轉(zhuǎn)至邊緣池及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亦與抗感染消耗增多有關(guān)。 | 
| 血液病 | 再生障礙性貧血、PNH、非白血性白血病、骨髓轉(zhuǎn)移癌、巨幼細胞性貧血 | 造血干細胞功能障礙、粒細胞增殖異;驙I養(yǎng)缺乏導致骨髓粒細胞生成、成熟障礙或無效生成 | 
| 理化損傷 | 放射線、苯、鉛、汞以及化學藥物等 | 直接損傷造血干細胞或抑制骨髓粒細胞有絲分裂,直接或通過抗原或抗原抗體復合物破壞白細胞 | 
| 脾功能亢進 | 脾淋巴瘤、脾血管瘤、肝硬化、門靜脈或脾靜脈栓塞、心衰、類脂質(zhì)沉積病 | 粒細胞被脾臟滯留、吞噬;脾臟產(chǎn)生某些體液因子,抑制骨髓造血或加速血細胞破壞 | 
| 自身免疫疾病 | ITP、AIHA、新生兒同種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癥、SLE、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 與機體可能存在白細胞的自身抗體導致破壞增多有關(guān) | 
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藥物
| 類別 | 藥物 | 
| 鎮(zhèn)痛抗炎藥 | 氨基比林、保泰松、對乙酰氨基酚、鎮(zhèn)痛新、吲哚美辛、復方阿司匹林、非那西丁、金鹽 | 
| 抗 生 素 | 氯霉素、頭孢菌素、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異煙肼、利福平、對氨基水楊酸 | 
| 磺 胺 藥 | 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吡嗪、磺胺噻唑 | 
| 抗糖尿病藥 | 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 | 
| 抗甲狀腺藥 | 卡比馬唑、丙基硫氧嘧啶、甲硫咪唑 | 
| 抗 癌 藥 | 環(huán)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長春新堿、氮芥、別嘌醇、秋水仙素 | 
| 抗瘧疾藥 | 奎寧、伯氨喹啉、撲瘧喹啉 | 
| 抗抑郁藥 | 多慮平、去憂敏、阿米替林、丙米嗪 | 
| 鎮(zhèn)靜、催眠藥 | 苯巴比妥、氯氮、戊巴比妥鈉、氯氮平 | 
| 降壓利尿藥 | 依他尼林、汞利尿劑、雙氫克尿塞、乙酰唑胺、氨苯蝶啶、甲基多巴 | 
| 心血管藥 | 卡托普利、奎尼丁、普魯卡因胺、托卡胺、氟卡胺 | 
| 其他 | 有機砷、安非他明、青霉胺、苯海拉明、普魯卡因、維甲酸、甲硝唑 | 
2、嗜堿性粒細胞(B): 是由髓系干細胞分化為嗜堿性粒細胞祖細胞(CFU-B)后發(fā)育而來的,在骨髓及外周血中的數(shù)量很少(0~1%)。其形態(tài)和功能與肥大細胞相似, 主要參與超敏反應。嗜堿性粒細胞計數(shù)常用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與類白血病反應的鑒別以及觀察變態(tài)反應。
(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0.1×109/L。
嗜堿性粒細胞增多的臨床意義
| 類別 | 臨床意義 | 
| 過敏性和炎 | 食物、藥物、吸入性過敏性反應;潰瘍性結(jié)腸炎、蕁麻疹、紅皮病、風濕 | 
| 癥性疾病 | 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可伴有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增多 | 
| 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 | 為一種少見類型的急性白血病。白細胞數(shù)可正;蛟龈,嗜堿性粒細胞可達30%~80%,伴幼稚型增多 | 
| 骨髓增殖性疾病 | 慢粒、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嗜堿性粒細胞輕度增高,可作為骨髓增殖性疾病一個早期征象。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達10%~20%,是慢粒的特征之一,若嗜堿性粒細胞突然>20%,預示病情惡化 | 
| 內(nèi)分泌疾病 |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雌激素治療等 | 
| 其他 | 重金屬(如鉛、汞、鉻等)中毒、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多癥、放射線照射,反映某些感染性疾。ㄈ缢弧⒔Y(jié)核。┑ | 
(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嗜堿性粒細胞數(shù)量很少,其減少與否難以察覺,多無臨床意義。減少可見于過敏性休克、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或糖皮質(zhì)激素應用過量以及應激反應等。
3、淋巴細胞(L):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分化為淋巴系干細胞后分化發(fā)育而來。淋巴細胞主要分為T細胞、B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三大類。淋巴細胞是人體主要的免疫細胞,觀察其數(shù)量變化,有助于了解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tài),采用淋巴細胞直接計數(shù)比間接計數(shù)更有臨床價值。
(1)淋巴細胞增多:指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值增高(成人大于4.0×109/L;兒童:4歲以上大于7.2×109/L、4歲以下大于9.0×109/L)。淋巴細胞數(shù)量受某些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午后和晚上比早晨高;出生1周后嬰兒淋巴細胞可達50%以上,可持續(xù)至6~7歲,后逐漸降至成人水平。
淋巴細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和意義
	
	
4、單核細胞(M):來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分化的髓系干細胞和粒-單核系祖細胞。成人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3%~8%。骨髓釋放入外周血的單核細胞為成熟的單核細胞,在血液中停留3~6d,即逸出血管進入組織或體腔內(nèi),經(jīng)5~9d,發(fā)育為巨噬細胞,形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防御功能增強。
正常兒童外周血單核細胞可較成人稍高,平均為9%;2周內(nèi)的嬰兒可達15%或更多;妊娠中、晚期及分娩亦可增多,均為生理性增多。單核細胞增多是指成人外周血單核細胞絕對值大于0.8×109/L。單核細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和意義見表2-44。單核細胞減低意義不大。
	單核細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和意義
5、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E)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的髓系干細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細胞祖細胞(CFU-EO)。嗜酸性粒細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產(chǎn)生,因此,嗜酸性粒細胞與免疫系統(tǒng)關(guān)系密切。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組織中,外周血中很少,僅占全身嗜酸性粒細胞總數(shù)1%左右。因此,嗜酸性粒細胞經(jīng)外周血間接計算的絕對值誤差較大,要準確地了解嗜酸性粒細胞的變化,應采用直接計數(shù)法。
(1)參考值:(0.05~0.50)×109/L。
(2)臨床意義:正常人嗜酸性粒細胞早晨較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恒定,波動可達40%左右。白天交感神經(jīng)興奮,通過下丘腦刺激垂體前葉產(chǎn)生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進而使腎上腺皮質(zhì)產(chǎn)生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釋放嗜酸性粒細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向邊緣池和組織轉(zhuǎn)移,從而引起血循環(huán)中的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勞動、運動、饑餓、冷熱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使血循環(huán)中的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大于0.5×109/L。①輕度增多:(0.5~1.5)×109/L。②中度增多:(1.5~5.0)×109/L。③重度增多:5.0×109/L。臨床上常見于過敏性疾病及寄生蟲感染,為T淋巴細胞介導的反應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亦常見于某些惡性腫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及機制
	
	
	
2)嗜酸性粒細胞減低: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5×109/L。主要見于:
A、傳染病急性期:一般病原體急性感染期,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細胞隨之減少,恢復期嗜酸性粒細胞又重新出現(xiàn)并逐漸增多。若癥狀嚴重而嗜酸性粒細胞不減少,說明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衰竭;若嗜酸性粒細胞持續(xù)減低,甚至消失,說明病情嚴重。因此,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可用于觀察急性傳染病的病情及預后判斷。
B、嚴重組織損傷:如手術(shù)后4h,嗜酸性粒細胞常顯著降低,24~48h后逐漸增多,增多的速度與病情變化基本一致。大面積燒傷患者,數(shù)小時后嗜酸性粒細胞完全消失,并持續(xù)較長時間。若大手術(shù)或大面積燒傷后,嗜酸性粒細胞不減低或減低很少,表明預后不良。因此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可作為預后觀察的指標。
C、判斷垂體或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垂體或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亢進時,嗜酸性粒細胞減低,因此,可通過垂體或腎上腺皮質(zhì)刺激試驗,觀察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量變化,判斷垂體或腎上腺皮質(zhì)的功能。四、白細胞形態(tài)檢查:血涂片染色后,各種類型白細胞的形態(tài)學特點各不相同。在病理狀態(tài)下,除白細胞計數(shù)和分類發(fā)生變化外,其形態(tài)有時也會發(fā)生改變。計算各種白細胞比例及觀察白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對診斷疾病和觀察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主要是顯微鏡檢查法。
(一)正常白細胞形態(tài)特征
	
	
	
(二)中性粒細胞核形界定:分葉核粒細胞的核分葉之間,外觀以染色較深的一絲實線相連,因只有核膜組成,故其內(nèi)無染色質(zhì),此點是中性粒細胞分葉核與桿狀核鑒別的基礎(chǔ)。當桿狀核與分葉核鑒別困難時,可將其歸類于分葉核。
(三)粒細胞胞質(zhì)內(nèi)顆粒:中性粒細胞的胞質(zhì)內(nèi)顆粒分為嗜天青顆粒(占20%)和特殊顆粒(占80%)。
粒細胞顆粒的比較
	
	
(一)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在嚴重的化膿性感染、敗血癥、惡性腫瘤、急性中毒、大面積燒傷等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可發(fā)生一系列形態(tài)改變。這些形態(tài)變化對判斷預后有一定意義。
1、大小不均:中性粒細胞的體積大小相差懸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見于病程較長的化膿性感染,與內(nèi)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內(nèi)早期中性粒細胞,使其發(fā)生頓挫性不規(guī)則分裂、增殖有關(guān)。
	
2、中毒顆粒:在嚴重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等情況下,中性粒細胞的胞質(zhì)中出現(xiàn)比正常中性顆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顆粒,稱中毒顆粒。可能與特殊顆粒生成過程受阻或顆粒變性造成2~3個嗜天青顆粒融合有關(guān)。含中毒顆粒的細胞在中性粒細胞中所占的比值稱為中毒指數(shù)。中毒指數(shù)愈大,感染、中毒情況愈嚴重。
(1)中毒顆粒較粗大且染色深,易與嗜堿性粒細胞的顆;煜。嗜堿性粒細胞胞核分葉較少,顆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葉不清。
(2)中毒顆粒數(shù)量少、分布稀疏散在于正常中性顆粒之間時,應注意辨認。
(3)血涂片染色偏堿或染色時間過長,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細胞顆粒染色過深,易與中毒顆;煜,此時應注意血涂片的整體染色情況以幫助分辨。
	
	
	3、空泡形成:中性粒細胞的胞質(zhì)或胞核可出現(xiàn)1個或數(shù)個空泡。是細胞發(fā)生脂肪變性或顆粒缺失的結(jié)果,常見于嚴重感染、敗血癥等。EDTA抗凝儲存血中的細胞也可出現(xiàn)退行性空泡,此時,除非同時伴有其他中毒性形態(tài)改變,否則不宜將空泡變性歸因于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
	
4、杜勒小體:中性粒細胞因毒性變化而在胞質(zhì)中保留的局部嗜堿性區(qū)域(源自RNA),呈圓形、梨形或云霧狀,染天藍色或灰藍色,直徑0.1~2μm,最大可達5μm,單個或多個,常位于細胞邊緣,超微結(jié)構(gòu)顯示,為粗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組成,與正常染色區(qū)域界限模糊,是胞質(zhì)局部不成熟即核質(zhì)發(fā)育不平衡的表現(xiàn)。常見于嚴重感染,如肺炎、麻疹、敗血癥和燒傷等。
	
5、退行性變:退行性變是細胞發(fā)生胞體腫大、結(jié)構(gòu)模糊、邊緣不清晰、核固縮、核腫脹和核溶解(染色質(zhì)模糊、疏松)等現(xiàn)象,常見于衰老和病變的細胞。
	 中性粒細胞退行性變
 中性粒細胞退行性變
(二)棒狀小體:白細胞胞質(zhì)中出現(xiàn)的紅色細桿狀物質(zhì),1個或數(shù)個,長約1~6μm,稱為棒狀小體(圖2-33),是初級嗜天青顆粒結(jié)晶化的形態(tài)。棒狀小體對鑒別急性白血病的類型有重要價值,主要見于急性粒細胞白血。ǘ嘁姡┖图毙詥魏思毎籽。ㄉ僖姡,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無。
	 棒狀小體
 棒狀小體
(三)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核象標志著中性粒細胞從新生細胞以至衰老細胞的發(fā)育階段。正常情況下,外周血中性粒細胞以分葉核為主,胞核常分為2~5葉,桿狀核較少,分葉核與桿狀核中性粒細胞的比值為13∶1。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的核象可發(fā)生核左移或核右移。
	
1、核 左 移:外周血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和)出現(xiàn)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細胞的現(xiàn)象稱為核左移。核左移是機體的一種反應性改變,常見于化膿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應用細胞因子,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并伴有中毒顆粒、空泡、退行性變等毒性變化。核左移常伴有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但白細胞總數(shù)也可正常甚至減低。核左移分為輕、中、重度三級,與感染嚴重度和機體抵抗力密切相關(guān)。
	
	
(1)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稱為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和釋放能力旺盛,機體抵抗力強,多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細胞總數(shù)正;驕p低,表示骨髓釋放受到抑制,機體抵抗力差,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傷寒等。
核左移類型及意義
	
2、核 右 移:外周血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并且5葉核以上的中性粒細胞>3%時稱為核右移。近來,證明用分葉指數(shù)提示核右移更敏感,公式是:(5葉或更多葉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4葉中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100;若值大于16.9則示異常,與血液分析儀檢測的平均過氧化物酶指數(shù)(MPXI)相關(guān)。核右移嚴重者常伴白細胞總數(shù)減少,反映造血功能衰退,與缺乏造血物質(zhì)、DNA合成障礙和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有關(guān)。
	
	
核右移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內(nèi)因子缺乏所致的惡性貧血、感染、尿毒癥或骨髓異常綜合征等,應用抗代謝藥物治療腫瘤時也會出現(xiàn)核右移。在炎癥恢復期,一過性核右移是正,F(xiàn)象,但在進展期突然出現(xiàn)核右移是預后不良的征兆。
(四)中性粒細胞胞核形態(tài)的異常:
1、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成熟中性粒細胞胞體增大,核分葉5~9葉,甚至10葉以上,各葉大小差異很大,核染色質(zhì)疏松。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用抗代謝藥物治療后及惡性血液病等。
	 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
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
	 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
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
2、巨桿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巨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前者胞體可大至30μm,核染色質(zhì)略細致,著色變淺,胞核呈肥大桿狀或特長帶狀。后者的胞核分葉超過5葉,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和惡性貧血,也可見于MDS和白血病。
	
3、雙核粒細胞和環(huán)形桿狀核粒細胞:雙核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內(nèi)出現(xiàn)2個細胞核,環(huán)形桿狀核粒細胞是桿狀核呈環(huán)行。常見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粒細胞白血病及巨幼細胞性貧血(見環(huán)形桿狀核粒細胞)。
	 環(huán)形桿狀核粒細胞
環(huán)形桿狀核粒細胞
	 環(huán)形桿狀核粒細胞
環(huán)形桿狀核粒細胞
	 環(huán)形核中性粒細胞
環(huán)形核中性粒細胞
(五)與遺傳因素相關(guān)的中性粒細胞畸形:與遺傳因素相關(guān)的中性粒細胞畸形有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üet畸形。
與遺傳因素相關(guān)的中性粒細胞畸形的形態(tài)特點和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異常形態(tài)新的分類為: ①細胞核異常:包括中性粒細胞桿狀核形成和核左移、中性粒細胞分葉核計數(shù)和核右移、中性粒細胞鼓槌小體和核突起、其他異常(核分葉過多、核分葉減少、環(huán)狀核、葡萄簇狀核)。②細胞質(zhì)異常:包括顆粒減少、顆粒增加、顆粒異常(Chediak-higashi、Alder-Reilly、May-Hegglin和Auer小體)、空泡、Döhle小體和類似包涵體、外源性中性粒細胞包涵體(微生物、冷球蛋白、瘧色素)。③細胞形態(tài)異常:包括巨大多分葉核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漸進性壞死(凋亡)、中性粒細胞聚集、中性粒細胞碎片
(六)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異常:
1、異型淋巴細胞:在病毒(如腺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等)、原蟲(如弓形蟲)感染,藥物反應,結(jié)締組織疾病,免疫系統(tǒng)強應激狀態(tài)或過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細胞增生并發(fā)生形態(tài)上的變化,表現(xiàn)為胞體增大、胞質(zhì)量增多、嗜堿性增強、細胞核母細胞化,稱異型淋巴細胞或反應性淋巴細胞。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主要是T細胞(83%~96%),少數(shù)為B細胞(4%~7%)。異型淋巴細胞按形態(tài)特征分為3型:Ⅰ型(空泡型)又稱泡沫型或漿細胞型(傳統(tǒng)認為最常見),Ⅱ型(不規(guī)則型)又稱單核細胞型(現(xiàn)認為最常見),Ⅲ型(幼稚型)又稱未成熟細胞型或幼淋巴細胞型。
異型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特點
	
	
	
正常人外周血偶見異型淋巴細胞。異型淋巴細胞增多主要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濕疹等病毒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另外,E-B病毒、巨細胞病毒、艾滋病病毒、β-鏈球菌、梅毒螺旋體、弓形蟲等感染和接種疫苗也可引起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多。
2、衛(wèi)星核淋巴細胞:淋巴細胞主核旁有1個游離的衛(wèi)星小核。因染色體損傷,喪失著絲點的染色單體或其片段在有絲分裂末期未進入子代細胞遺傳物質(zhì)體系內(nèi)而形成。常見于接受較大劑量電離輻射、核輻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素、抗癌藥物等造成的細胞損傷。常作為致畸、致突變的客觀指標之一。
	
	


 第二節(jié) 白細胞檢查
第二節(jié) 白細胞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