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胰島素瘤
一、診斷依據(jù)
(一)發(fā)病特點:胰島素瘤是高胰島素血癥性低血糖的常見病因,其中胰島β細胞腺瘤約占84%,其次為β細胞癌,再次為彌漫性胰島β細胞增生。
(二)臨床表現(xiàn):本病多見于成人,男女相等。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低血糖癥候群,典型的Whipple三聯(lián)癥,長期反復發(fā)作可導致中樞神經的器質性損害,性格異常、記憶力下降、精神失常、癡呆等。
(三)輔助檢查:
1、空腹血糖:需連續(xù)測定5天以上空腹血糖,因有少數(shù)人空腹血糖降低不明顯。
2、胰島素釋放指數(shù):對確定內源性高胰島素血癥有重要意義。同一血標本的血胰島素(μU/ml)與血糖(mg/dl)之比值稱為胰島素釋放指數(shù),正常人<0.3,多數(shù)胰島素瘤者>0.4,甚至達1.0以上,但血糖正常時此比值升高無臨床意義。當血糖很低而無胰島素升高時,可計算胰島素釋放修正指數(shù),其公式為:胰島素釋放修正指數(shù)=血漿胰島素×100/(血糖-30),正常人多低于50,胰島素瘤者>85。
3、禁食和運動試驗: 本試驗的目的在于促發(fā)空腹低血糖的發(fā)作,胰島素瘤患者幾乎全部在24~36h出現(xiàn)低血糖發(fā)作,并伴有胰島素不適當分泌,空腹血漿胰島素升高達100~220μU/ml(717~1434pmol/L),胰島素釋放指數(shù)達0.5以上,C-肽亦明顯升高。
4、腫瘤定位檢查:內鏡下超聲顯像、CT、MRI、生長抑素受體閃爍掃描和選擇性動脈造影等均有助于腫瘤定位,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脾動脈造影分別對定位胰頭、胰體及胰尾的細小腫瘤有一定價值,但多數(shù)腫瘤體積細小,陰性結果不能排除本病,必要時應考慮胰腺探查手術術中B超,陽性率高。
二、治療方案
1、低血糖癥發(fā)作治療:與本章第一節(jié)治療相同。
2、手術治療:根治方法是手術切除腫瘤。
3、非手術治療:適用于術前準備、不能手術或手術未成功者。二氮嗪100~200mg/次,2~3次/d,以抑制胰島素分泌;鏈脲菌素20~30mg/kg,2次/周靜滴,總量8~12g,綠脲菌素腎毒性更低;生長抑制素類似物奧曲肽或蘭樂肽亦可用于不能手術的胰島素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