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依據(jù)
(一)發(fā)病特點:免疫低下宿主(ICH)按其起因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按免疫機制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前者有區(qū)分為B細胞介導免疫損害和T細胞介導免疫損害,后者主要有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減少或功能異常、補體缺乏和物理屏障破壞(如體內留置導管、氣管插管或切開等),而臨床上通常按其病因粗略分為HIV或AIDS和非HIV-ICH,本節(jié)著重討論非HIV-ICH的肺炎,(關于HIV或AIDS請參考傳染病學教科書),
(二)臨床表現(xiàn):
1、起病隱匿,不易察覺,臨床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病情急劇進展,呈暴發(fā)性經(jīng)過,迅速發(fā)展至極期,甚至呼吸衰竭;
2、高熱很常見,激素治療亦難降溫;
3、G-桿菌肺炎雖有高熱,但少有寒戰(zhàn),而免疫健全者,此類肺炎寒戰(zhàn)是頗為特征性的癥狀;
4、咳嗽咳痰相對少見,多干咳,胸痛亦不常見;
5、病變大多為雙側,體征和X線表現(xiàn)輕,實變征象少,肺不張是感染的一種早期或唯一征象;
6、同屬細胞免疫損害,AIDS與非AIDS的卡氏肺囊蟲肺炎(PCP)表現(xiàn)有很大差異,后者起病隱潛,治療反應慢,菌量負荷低,導痰診斷容易,臨床療效與菌體消滅無關聯(lián),復發(fā)率高,應用SMZco治療過敏反應率高,而噴他咪治療毒副作用小;
7、真菌感染的炎性反應較細菌感染為弱,如侵襲性肺曲菌病肺部癥狀很輕,ICH并發(fā)肺結核與非ICH亦有顯著不同,病灶播散廣,在肺葉各段分布均勻,伴有縱隔或肺門淋巴結腫大,胸膜炎多發(fā),易合并其他感染。
二、診斷該病時要注意的幾個重要問題
1、早期發(fā)現(xiàn)和確診直接影響預后,如腎移植受者的發(fā)熱和肺浸潤5天內發(fā)現(xiàn)并確診者存活率為79%,5天后者僅為35%,加強臨床觀察,不放過任何細微癥狀和體征。
2、PaO2對移植受者肺部疾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有一定邦助,約80%的細菌性肺炎和70%的肺栓塞者PaO2<8.6kPa,而病毒、肺孢子菌、真菌或諾卡菌肺炎,僅8%的患者PaO2低于此限,可為病因診斷提供一定參考。
3、X線檢查雖不具診斷的特異性,但它為早期發(fā)現(xiàn)感染部位,了解病變范圍和性質,縮小鑒別診斷的范圍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4、病原學診斷是最有價值的診斷,
(1)免疫學方法包括抗體和抗原檢測,由于ICH患者因機體免疫抑制,産生抗體遲鈍或缺如,故檢測意義不大,抗原檢測軍團菌Ⅰ型尿抗原、肺炎鏈球菌尿抗原和CMV-PP65抗原檢測都已實用化且不受宿主免疫狀態(tài)影響,應積極推廣;
(2)核酸檢測方法簡便,但易遭污染,假陽性多;
(3)常規(guī)微生物培養(yǎng)、分離、涂片鏡檢仍是病原學的最簡便、最基本和常用技術,應認真做好;
(4)導痰技術適用于考慮其有呼吸道和肺部感染的無痰患者;
(5)血和胸液是最好的無污染標本,前者應常規(guī)進行,建議從兩部位同時抽血,每處標本不少于10ml;后者要求在合并胸水時,必作診斷性穿刺;
(6)侵襲性診斷技術-----活檢是最有價值的診斷技術,但要慎重進行,應參考宿主的基礎疾病、全身狀況、可治前景及有關社會經(jīng)濟條件綜合考慮,對病史、體檢和相關資料進行全面評估,區(qū)分以下幾種情形:
1)已有資料確定為感染,考慮特殊病原體可能性大,且病情緊急需要特異性抗微生物治療,則應首選胸腔鏡下或剖胸肺活檢;
2)病情緊急,但以細菌性感染最為可能,應首先留取常規(guī)標本血、痰等后,施實經(jīng)驗性抗菌治療,再根據(jù)治療反應決定是否釆用侵襲性技術;
3)病情不太緊急,臨床考慮有特殊病原體感染,并需要與非感染性疾病相鑒別,可選擇微創(chuàng)技術如纖支鏡下經(jīng)支氣管肺活檢,支氣管肺泡灌洗,防污染樣本毛刷釆樣等。
4)如患者病情危重,已陷于或接近呼吸衰竭,則應優(yōu)先考慮氣管插管給予通氣支持,同時也為經(jīng)人工氣道從下呼吸道取樣提供了方便途徑。
三、治療方案
(一)抗微生物治療:
1、經(jīng)驗性先發(fā)治療:在實驗室監(jiān)測和臨床觀察基礎上,對某些具有嚴重感染高危指征,而預計抗微生物藥物干預可以取得最大益處的患者亞群進行治療,予以經(jīng)驗性或先發(fā)性抗生素治療,對于急性危重患者,可在留取各種微生物檢驗標本后盡快靜脈給藥;
2、針對性靶向治療:當亞急性感染,病情允許時,可進行詳細的病原學診斷后,選擇相應的敏感抗微生物藥物;
3、預防性治療:對高;颊邽轭A防常見和重要的微生物感染,提前應用安全性高的抗微生物藥物以預防感染的發(fā)生。
(二)免疫重建:盡可能停用或減量使用免疫抑制藥物,
G- CFF 或GM- CSF 可增加白細胞數(shù)和吞噬功能, 在白細胞減少患者有肯定應用指征, 而非白細胞減少者其應用價值尚難評價。先天性Ig 減少和重癥患者補充IgG
或與抗生素聯(lián)用具有肯定價值。關于改善細胞免疫功能的藥物其臨床意義不能肯定。
(三)支持治療:營養(yǎng)、心肺功能和心理支持都十分重要。在有指征者機械通氣支持可為抗微生物治療發(fā)揮作用贏得寶貴時間, 并有助于從下呼吸道采樣進行病原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