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多囊腎(ADPKD)
一、診斷依據
(一)發(fā)病特點:是一種常見的遺傳病,ADPKD除累及腎臟外常伴腎外囊腫,如肝囊腫、胰腺囊腫、脾囊腫等。約40%患者無明確家族遺傳史,提示其基因突變可能與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初起腎內僅有少數囊腫,隨病程進展囊腫逐漸增多增大,最終整個腎布滿大小不等的囊腫形似葡萄。
(二)臨床表現:病程長、進展緩慢,一般35歲后出現癥狀,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當腎臟增大到一定程度,患者可出現持續(xù)性或間斷性腰背部和腹部脹痛,在腹部可捫及增大的腎臟,甚至可占據大部分腹腔;可有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尿路感染時可有白細胞尿和膿尿;疾病早期可出現腎臟濃縮功能減退,夜尿增多,隨疾病進展,大多可出現高血壓,最終進入終末期腎衰。腎外表現以肝囊腫最常見。
(三)治療方案:
1、無特效治療,對癥治療、預防和治療并發(fā)癥,盡最大可能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惡化。終末期腎病進行腎臟替代治療或腎移植。ADPKD是我國慢性腎衰透析患者的主要病因之一。
2、對較大囊腫可在B超引導下經皮穿刺,抽液減壓,穿刺后可注入硬化劑,使囊腫縮小,以減輕對腎組織的壓迫,改善腎缺血。
3、近年來國外應用血管加壓素V ₂受體拮抗劑、西羅莫司等治療ADPKD,多中心臨床實驗正在進行中,以探索延緩本病進展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