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檔案
山東朱氏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經營模式]:生產型
[主營產品]:貼劑 凝膠 消殺 醫(yī)療器械 日用品 化妝品 更多>
[注冊資金]:1億
[員工人數(shù)]:5000以上
[企業(yè)法人]:祝蕾
企業(yè)資訊
分娩過程中需注意些什么?
山東朱氏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2023/7/23 6:23:37
分娩過程是臨產至胎兒娩出,這個過程每個母親都不一樣,同一個母親每次分娩過程也不一樣。
分娩過程分為3個產程,**產程為從規(guī)律宮縮(10分鐘兩次宮縮)至宮口開全。從臨產至宮口開大3厘米,多數(shù)情況為數(shù)小時,也許更長。
宮口開大3厘米后,宮縮漸強,約3分鐘一次,可持續(xù)45~60*,胎頭下降加速,宮口擴張加速,至宮口開全(10厘米)。第二產程為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有的產婦此階段宮縮減弱,需要靜脈點滴催產素,此階段不超過2小時。宮口開全后會有便意,此時進產房準備分娩,隨著陣陣宮縮開始屏氣用力,胎兒漸漸下降,宮縮時陰道口能見胎頭時,做阻滯,松弛會陰并鎮(zhèn)痛,促進分娩。如果胎頭下降困難或受阻,醫(yī)生會根據情況助產或剖腹產結束分娩。第三產程是胎兒娩出后至胎盤娩出,一般只需數(shù)分鐘,不能超過30分鐘,胎兒娩出后,醫(yī)生會給予促進宮縮的藥物(如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出血過多或胎盤滯留(30分鐘胎盤未從宮壁剝離),需要手取胎盤。子宮收縮在整個分娩過程中非常重要,宮縮異常會導致產程停滯,產后出血。第3產程后用手不斷按摩子宮,有利于促進宮縮,減少出血。
如何減輕分娩過程中的疼痛
分娩的時候,子宮的肌肉會周期性收縮及弛緩的動作。這種子宮規(guī)律收縮引起的陣痛,醫(yī)學上稱為“宮縮”。實際上,肌肉做生理性收縮時,并不會產生那么劇烈的疼痛,只是,如果長時間持續(xù)收縮,無法充分放松的話,就會因為缺血而引起疼痛。**產程(至子宮口開10厘米為止),以輕松的姿勢緩和緊張。子宮一收縮,子宮內部壓力就會上升,子宮頸和子宮口隨之打開。壓迫子宮頸部的神經,疼痛因而產生。此時,如果身體緊張、腹部用力的話,只會使得子宮頸附近的神經更緊張,承受壓力更強大,疼痛當然有增無減。這個階段宜用*輕松的姿勢,蹲位或躺下休息,以緩解身心的緊張。如果覺得越來越痛、越來越緊張的話,可做生產的輔助動作(腹式深呼吸、按摩、壓迫等),以減輕痛苦。第二產程(至胎兒出生為止),跟著子宮收縮一起用力。此時,陣痛越來越強烈,間隔縮短為2~3分鐘,每次持續(xù)40~60*。胎兒一面做回旋運動,一面降下,不久就會破水。子宮收縮使胎兒受到壓迫,胎兒又壓迫到骨盆底部、外和會陰等處,結果造成子宮頸和盆腔等處發(fā)生嚴重的局部疼痛。隨著子宮的收縮,做腹部用力的動作,不但可縮短分娩時間,而且還可以減輕疼痛。不妨試試生產的輔助動作(用力、放松和深呼吸),F(xiàn)在也有用藥物或做硬脊膜外(無痛分娩)來減輕痛苦。
分娩時如何用力
宮口開全就可用力了,此時,產婦需要配合陣痛,有意識地施加腹壓,這種腹壓便稱為“使勁”。以頭胎產婦來說,從子宮口全開開始到胎兒娩出為止,一般不能超過2小時的時間。由此可知,會不會用力、使勁,對生產是否順利很重要。用力的步驟:仰臥,雙手抓住枕頭或床柱,宮縮高峰的時候使勁;采取仰臥的姿勢做深呼吸,空氣吸入胸部后,暫時憋住,然后像排便時一樣,向的方向用力;無法再繼續(xù)憋氣時,便開始吐氣,接著馬上再吸氣、用力。分娩的時候,應按醫(yī)生和護士的指示,交互進行用力及放松。子宮收縮時用力,一次約10*,如果陣痛持續(xù)進行的話,就要繼續(xù)吸氣、用力。收縮停止時,則放松全身的力量,稍微休息。只要休息得當,就能夠使得上力,換句話說,用力時間對的話,可以減輕陣痛。因此,用力需配合陣痛。在間歇期,胎兒可以得到很多的氧氣,進行能量儲存,因此,母體在這時候應盡量放松,而且是越放松越好。
是否需要會陰切開術
自然裂傷一旦發(fā)生,皮膚脆弱的部分也會跟著裂開,有時候甚至會傷到和直腸。這種傷口很難縫合,而且復原也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對于胎兒較大,會陰彈性差的產婦在自然裂傷還未發(fā)生之前,醫(yī)生就會先用剪刀將會陰剪開。會陰剪開可以縮短胎兒的娩出時間,還可以預防感染。做會陰切開術之前,必須先進行局部。手術后2~3天內,剪開部位有時會感到疼痛,除此之外,還有陰道壁和會陰的縫合疼痛。此時,不管是站是坐,都會感到疼痛,所以,還是躺著會比較舒服一點。如果痛得無法忍耐的話,應請醫(yī)生止痛;會陰疼痛也會影響到排便,可請醫(yī)生開緩瀉劑。
編輯推薦:分娩時的3“能”與3“不能”
編輯推薦:孕婦必看:如何勇敢應對分娩
編輯推薦:高齡孕媽分娩時要小心
女人,在懷孕期間身體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應對這些變化,孕婦要合理的安排工作與休息,注意營養(yǎng)的補充,為了寶寶的健康,準媽媽要了解更多。!了解更多科學育兒知識請進入:育兒頻道